倡导男女平等价值观,夯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价值观基础,目的就是要使男女平等价值观成为人们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具体的社会实践,使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能够切实有效地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社会生活各方面。男女平等价值观只有为人们真正认同和普遍接受,才能实现从观念形态向现实形态的转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达到知行合一,为此,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现途径。
1、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政策体现男女平等价值观 各项法律政策的制定和修改都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进行的,都会体现执政党和政府的政治主张和价值导向。可以说,法律政策承载着价值,传递着理念,是培育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保障。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就是要把男女平等的价值理念体现在各项法律政策的制定实施中,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具体实践中,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遵循男女平等价值观的要求。 此外,还应积极推动建立完善以男女平等价值观为基础的法律政策评估机制和纠偏机制,将是否符合男女平等价值观作为评估现有的法律政策的基本原则,对与男女平等价值观不相吻合的法律政策进行修正,防止出现具体法律政策措施与男女平等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
2、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和监测作用 文明进步的价值理念,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播才能被大众普遍理解、掌握和认同,才能转化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自觉行动。因此,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媒体舆论引导机制,充分发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传播功能,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积极引导和支持传媒工作者创作更多体现性别平等理念的优秀作品,还要大力宣传广大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作贡献的生动事例,让全社会看到并承认男女平等的价值,让不同类型的产品都成为弘扬男女平等价值观的生动载体;另一方面还需要与有关部门共同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媒体监测机制,争取把男女平等纳入监管部门的监测内容和监测系统,对贬损妇女形象、侵害妇女人权、歧视妇女的报道,尤其是互联网、影视剧中严重践踏女性独立人格和价值尊严的现象进行警示、揭露和抨击,最大限度地发挥传媒监测功能,努力营造有利于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的舆论氛围。
3、多渠道开展男女平等价值观的教育培训 男女平等价值观要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是一个重要途径。 要紧紧抓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有利契机,争取把男女平等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推动男女平等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将男女平等价值观培训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教学计划和对各级干部的培训规划,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男女平等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还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教育培训,比如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国家公务人员特别是执法人员、媒体从业人员等,促使他们提高对女性价值的全面认识,把男女平等价值观内化为各自的行为规范,自觉地践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4、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面向社区和家庭宣传男女平等价值观 男女平等价值观要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男女平等价值观体现在社区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引导人们在处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及邻里关系时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要针对重男轻女的村规民约和风俗习惯开展社区教育,使更多的群众理解重男轻女的危害,自觉纠正重男轻女的习惯做法,在社区生活中不歧视妇女,不歧视没有儿子的家庭,不歧视“外嫁女”和“外来婿”,营造平等和谐的社区环境;要针对父权、夫权思想开展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倡导夫妻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引导男女两性在家庭决策、家务劳动、孝敬双方父母和养育子女等方面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反对针对妇女、孩子和老人等弱势家庭成员的家庭暴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