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最美家庭”暨“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久合垸乡毕家荡村肖良凯家庭
肖良凯,石首市久合垸乡毕家荡村人。2000年从石首市团山派出所辞职赴福建漳州台商投资区寻求自己的梦想,于2006年注册成立福友化工贸易有限公司,时至今日,公司已初具规模,年产值2000余万元,税收近100万元。在自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份牵挂,那就是他的家乡久合垸乡,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2013年久合垸乡党委领导找到他,介绍了家乡的发展情况,积极鼓励和支持他回乡创业,并聘请他为久合垸乡毕家荡村名誉书记,他没有辜负乡党委和群众的期望,用实际行动回报了家乡人民。 一、勤沟通、多商量,共谋发展 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全面摸清家乡发展现状,找准问题,理清思路,为履职打好基础。受聘之初,由于工作原因,他虽然大部分时间在福建,不能及时掌握村情动态,但他坚持每周与村干部电话联系2次以上,抓住每次回乡机会与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座谈交流,向乡亲好友咨询。通过多方了解,他很快明确了自己履职的方向,决心协助村“两委”重点解决三个难题,即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村民仍以传统种植为主,增收乏力的问题;村级交通道路条件差,严重影响村民生活和农产品运销的问题。经过多次与村“两委”商讨,积极争取市乡党委领导,最终形成了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建设的共识,即一方面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思路,注重因地制宜,整合资源,走科技兴农的路子,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另一方面切实做好村级建设总体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为推动我村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打好基础。 二、筹资金、解难题,共创美好家园 毕家荡村由于发展缓慢,集体经济薄弱,苦于无钱办事,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停滞不前,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影响了村级班子凝聚力。他作为班子一员,理应作出表率化解难题。一方面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拿出一些资金支援村里搞建设,另一方面他还借助自己的人脉优势,积极参与跑项目、争资金,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为村里办事业。在石首市、久合垸乡党委的支持下,目前毕家荡村一座崭新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拔地而起,他个人出资2万元,完成了配套设施建设,平整硬化场地,栽种了花草,建好了围墙。近年来,他还个人捐资6万元,并协助筹集资金40多万元将村组硬化水泥路延长至6000米,使毕家荡村成为全乡道路硬化最长的村,为村民生活和农产品运销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三、助招商、扶创业,共奔小康生活 他一直认为个人的发展不算本事,关键是要带领、支持其他村民共同致富,那才是真正的本事。毕家荡村三组村民肖立勇,10年前因为家贫而背井离乡到广东打工,近几年手头宽裕了一些,想回来发展,他得知此事后,积极与村“两委”协商,全力支持他回乡创业。现如今他的养殖场已经发展成为年出栏400头生猪的中型养殖场,他也成了全村干事创业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还有学水产养殖专业的外地人周家民,大学毕业后来久合垸乡创业,毕家荡村里给了他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现在他承包了300亩低湖田进行稻虾养殖,今年收益可达30余万元,在获得高额回报的同时,也为村民带来了相关配套产业的额外收益。 这些成绩的取得,让他倍感欣慰,让他对家乡的发展信心更加坚定,干劲更足了。眼下,他还带头示范,发展特色农业,引导乡亲们跟着干。一是盖5000平方米的蘑菇培育房,每年可有效利用10万公斤稻草,可实现销售收入25万元。他个人包技术、包销售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蘑菇生产15万平米,既有效利用资源,又消除了焚烧稻草污染环境的弊端。二是流转土地150亩,从山东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培植苗木大冬桃——映霜红,两年后将每年产生经济效益逾500万元。按照设想,苗木栽培成功后再向周边扩展至400亩,并成立福友生态农业合作社,向全乡果农广泛招商,发展大冬桃种植产业,并形成一个大型的水果批发市场。三是对苗木基地旁边的20亩废水巷进行升级改造,将其建成精养鱼塘。四是在乡级主干道至大冬桃基地沿线的居民区栽种风景树,安装路灯,使该地成为集休闲娱乐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园,这样一来,不仅盘活了村级废弃地,带动周边农民的就业,也能为久合垸“果蔬之乡”的美誉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