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五好文明家庭”——久合垸乡横风岭村郑文祥家庭
郑文祥,男,1962年11月出生,现年60岁,久合垸乡横风岭村3组人。作为一名普通农民,从小吃过苦受过罪,从苦难中走过来,对村上贫困危难的人,宁愿自己生活紧张一些,也要竭力资助和救济。一直以来,他都积极主动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王新兰,把助人为乐当作自己人生重要的一部分,尽可能地去服务社会和帮助别人,不断充实自己,他乐于奉献,主动参与村子各项建设,经常为村里做义务服务活动,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有着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有着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 王新兰是横风岭村的孤寡老人,1939年生,红军烈士后代,没有结婚,无子无女。老人一直靠种田和抚恤金生活,经济条件比较艰苦。2001年的夏天,老人已经60多岁了,一次下大雨,把她的陈年失修的老屋淋坏了,屋里不仅漏水,而且岌岌可危,郑文祥看到这种情况,号召村民集资帮老人修葺房屋,还带头出资2000多元。祸不单行,没过多久,老人不慎摔了一跤,导致骨折,几天后,当郑文祥照例去看望她时才发现,郑文祥当即请村卫生室医生给老人看腿,被告知受伤严重后,随即决定送老人赶往乡卫生院,不幸的是因未及时就医,导致终身残废。郑文祥不停地自责,怪自己这几天下雨没有及时看望老人,才导致这样的结果。在回村的路上,郑文祥做出个决定:把老人接到家中,亲自照顾。村里面人顿时流言四起—有的说他是觊觎老人的财产,心怀贪念;有的说是他把老人腿打瘸的,心里有鬼;有的说,他是老人的私生子,理应养老等等。郑文祥每每听到这些,总是摇摇头,也不辩解。如果说外人的流言可以充耳不闻,但家里的困难不可以置之不理,郑文祥夫妇都是靠务农为生,家里还有两个孩子成家立业还需要一大笔钱,自己的老人也需要赡养。家里的经济压力本来很大,再多了一位老人,家境每况愈下。迫于生活的压力,已经五十多岁,从未出过远门的郑文祥背起行囊,南下打工。郑文祥当过建筑工人、门卫、清洁工,职业变换了不少,唯一不变的是帮助王婆婆的决心,他戒了烟酒,每个月仅留下三百元生活费,其余的钱都寄给家人,为了省路费,他最长连续四年没有回家。就这样,家里经济才有所好转。王新兰在郑家一住就是六年,在第七年的时候,王新兰病重,郑文祥这才辞职回家中。此后,郑文祥不仅日夜不离,为老人端茶喂饭,翻身擦洗,还四处为老人寻医问药,在老人从发病到去世这段时间,郑文祥总共花掉医药费二万多元。老人去世了,郑文祥还为她送葬,为她修墓立碑。笔者采访时恰逢清明时节,找到郑文祥时,他正在老人墓前烧纸祭奠。在他讲述的过程中,说到动情处,不时抹起眼泪,正是这眼泪,饱含着他对老人的无限哀思还有个中的委屈辛酸。当笔者打趣问到老人有什么遗产时,陪同的村支书说到,老人的“遗产”只留给我们旁观者,就是让我们看到郑文祥高尚的人格,使我们有学习的榜样。至于说的“抚恤金”郑文祥还请求我们村委会监督已全部用于老人开支了,老人没有任何遗产。相反,还花掉郑文祥一大笔钱。当问及那些人们现在是否理解他了,他是否原谅之前的中伤了。郑文祥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日久见人心’大家现在都理解我了,他们过去那么说也是出于对老人的关心,我从不计较那些。” 现在的郑文祥,依然热心帮助别人:前些年,有一名来自常德名叫陈明德的老人,流浪到横风岭村,并搭个简易屋棚住下,郑文祥也时常看望他,经常送生活用品、粮食。此外,他还积极帮助邻里,横风岭村是缺水村,为了方便村民取水用于生活、农业,郑文祥自己出钱买了台抽水机,农忙时节,无偿帮助空巢老人和没有劳动力的农户浇水,还有很多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他的这些行动,让村里很多人都很感动。笔者也随即询问了几位邻里,只要一提郑文祥,无不竖起大拇指。在他的带动下,横风岭村逐步形成了尊老爱幼,关爱邻里,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
|